工信部公布第372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其中包括两款搭载钠离子电池的车型,分别为江铃汽车与孚能科技共同合作的车型——羿驰牌玉兔;另一款是奇瑞汽车与宁德时代合作的车型——奇瑞牌QQ冰淇淋。
2023年是钠电元年,钠电行业即将进入群雄逐鹿的新阶段,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钠电关注度急剧提升。2023年前4个月,钠电产业链投融资总额就已经超过150亿元。在资本云涌的同时,原材料厂商、锂电厂商、初创公司等相继进入钠电产业进行布局。
“这标志着钠电在乘用车上应用进入到正式量产阶段,有望通过规模效应快速降低钠电成本。”光大证券研报指出,由于目前乘用车上量产钠电采用层状氧化物钠电池,能量密度较高,但是理论成本相较于聚阴离子和普鲁士蓝路线也更高,其最早量产有望在二轮车和储能领域快速铺开,保证此路线的主流地位。
钠离子与锂离子电池优势和劣势分析
相较于锂电,钠离子电池优劣势都比较显著。
目前全球电动汽车所使用的主流动力电池主要为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种,应用表现为能量密度较高、技术相对成熟,而“后来者”钠离子电池受到市场热捧的主要原因则是成本与资源。
据公开资料介绍,钠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使用的电极材料主要是钠盐,相较于锂盐而言储量更丰富,价格更低廉。
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优势有:(1)钠盐原材料储量丰富,价格低廉,采用铁锰镍基正极材料相比较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原料成本降低一半;(2)由于钠盐特性,允许使用低浓度电解液(同样浓度电解液,钠盐电导率高于锂电解液20%左右)降低成本;(3)钠离子不与铝形成合金,负极可采用铝箔作为集流体,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8%左右,降低重量10%左右等。
钠离子产业链竞争格局
钠离子企业除了传统动力电池材料及电池企业布局外,出现很多新兴布局企业,累计布局钠离子赛道企业超80家。
传统电池企业包括
宁德时代、多氟多、鹏辉能源、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海四达、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华友钴业、天赐材料、贝特瑞、杉杉股份、翔丰华、永太科技、孚能科技、派能科技、维科技术、振华新材、当升科技、格林灭、道氏技术、湘潭电化、中科电气、瑞泰新材、天能钠电、蜂巢能源、国轩高科、比亚迪、富临精工、楚能新能源、珠海冠宇、恩捷股份、创明电池、万华化学、超威动力、豪鹏科技、高登赛能、宝创新能源、海辰储能等。
钠离子新兴企业包括
中科海钠、传艺科技、为方能源、众钠能源、汉行科技、立方新能源、星空钠电、钠创新能源、华阳股份、同兴环保、圣阳股份、悦钠新能源、百川股份、七彩化学、美联新材、 佰思格、可乐丽、维远股份、丰山集团、中欣氟材、中比新能、微格纳米、吉阳智能、钠壹新能源、有研新材、华钠新材、寒暑科技、碳一新能源、兴储世纪、超钠新能源、中电瓦特、天钠科技、钠博恩新材料等。
总结
业内普遍认为2023年是钠离子电池量产元年,而随着钠离子电池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未来是“钠锂相争”还是“钠锂共舞”?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范修林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未来将会是同时存在、共同发展、部分替代、相互补充的关系,锂离子电池可专注于高比能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可发挥其成本和规模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