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市场蓬勃发展
近期,国轩高科与万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储能电站、新能源项目、绿色电力交易和综合能源服务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以下是要了解的前五大储能锂电池公司。
双方同意进一步完善信息交流、协调和联络机制,利用各自优势共同开发光伏+储能、风电+储能等新能源项目。
事实上,早在今年1月,国轩高科的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就已成功中标万能电力“华北万能储能电站一期(103MW/206MWh)总承包项目”。负责该项目的直流侧电池储能系统,标志着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开始。
公告显示,该项目总体建设规模为1GWh,建设工期为270天。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网侧磷酸铁锂储能电站。
不久前,宁德时代持有51%股份的会宁时代完成了由中国通用核电销售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项目“会宁时代江门(台山)核存储互补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备案工作。
项目规模为1.3GW/2.6GWh,总投资约60亿元人民币。于2022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2023年10月投入运营。建成后,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化学储能电站。
不难看出,随着储能市场的蓬勃发展,电化学储能电站的规模已从兆瓦时跃升至千瓦时水平,呈现出集中化、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回顾2022年,三峡集团发布了总容量200万千瓦的内蒙古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型绿色电站示范工程EPC总承包公告。
其中,风电170万千瓦,光伏发电30万千瓦,配套储能系统550MW/1100MWh。
中天科技与三峡电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成立专班,共同推进如东500MW/1000MWh共享储能电站建设,于2022年12月并网。GWh级储能电站的发展趋势可见一斑,其背后的逻辑不言而喻。
储能作为支持需求增长的关键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新能源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正在迅速上升。数据显示,近六年,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将从4.8亿千瓦增加到12.2亿千瓦,复合年增长率为18.1%,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例将从37.5%跃升至52.1%。
然而,新能源发电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对储能设施存在刚性需求。目前,机械储能和电化学储能应用最为广泛。其中,抽水蓄能(属于机械蓄能)技术成熟、成本低廉,率先在全球推广,2000年至2022年全球累计装机容量占比92.3%。
然而,随着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侧的比例不断提高,抽水蓄能的缺点日益突出,如受地理位置限制,其调节能力难以支持分布式场景,调节速度难以与电网的快速响应相匹配。
电化学储能具有安装灵活、响应迅速、调整准确、工期短的优点,可以有效适应能源供应转型的需要。因此,其市场空间正在迅速打开,配套需求日益增加。
加上高比率、高持续时间的政策引导不断出台,电化学储能发电厂已成为中国电力系统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技术支撑。
2022年以来,已有20个省份要求配置储能,配置比例基本不低于10%,其中河南、陕西要求20%;大部分分配时间为2小时,其中河北市场化并网项目需要3小时。
技术变革推动储能电站进入GWh时代
与动力电池的发展逻辑类似,不断扩大的应用规模带动了技术的不断变革,大电池、高压、水冷液冷等新产品、新技术正在逐步进入市场。储能系统不断向大容量发展,储能电站的单个容量不断增加。
例如,在大电池方面,2020年,宁德时代被称为8000循环寿命的280Ah储能特种电池开始批量生产;海晨新能源已向华能提供280Ah的储能电池;比亚迪的320Ah储能电池也将很快上市。
在液冷技术方面,宁德时代和远景能源等公司加快了液冷储能技术的部署。通过大幅降低电池温差,提高了电池系统的稳定性、效率和使用寿命,还提高了单位空间的部署密度。
此外,在模块集成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和国轩高科推出的最新CTP电池组、刀片电池和JTM集成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未来有望在储能领域推广,进一步提高储能电站的单机容量。
共享储能方兴未艾,迫使产能增加
自2019年6月起,储能转移到电网侧,由电网统一调度,共享储能应运而生。与常规储能项目相比,共享储能不仅可以通过与多方共享基础设施来提高储能设施的使用频率,降低单位使用成本,还可以增强电网应对峰谷等极端条件的能力,确保电网的平稳运行。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已成为储能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截至目前,已有80多个共享储能项目备案或公示,总规模超过1200千瓦/2400千瓦。纵观多个项目,高工储能发现,单个共享电站的规模越来越大,对电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此外,“源、网、荷、储”一体化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迫使储能电站不断增加容量规模,迈向GWh时代。
面对已经打开的储能市场窗口,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LG、三星SDI、南方电网、国电南自、阳光电源、南都电源、上海电气、索英电气在内的新老玩家纷纷进入。
可以预见的是,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大规模成本的压缩,储能电站的单机容量将继续跃升。